首页>>最新发表

  闲话笔名

                                林 子
 
    俗话说半瓶子醋晃得厉害,可不,本人根本不是什么作家,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用过的笔名却有一箩筐了。
    1980年代初的一天,有一位在南京护城河边铁路中专上学的青年,被上海《萌芽》杂志即将复刊的消息所动,将自己“发表”在学校黑板报上的三首小诗毕恭毕正地抄在方格纸上,塞进校门口的那只邮筒。半个月后,班里负责开信箱的同学拿着一封寄自上海巨鹿路675号《萌芽》编辑部的信,大喊大叫“谁是邹乾?”我心跳加速满脸通红——这个“邹乾”便是我的第一个笔名,是模仿周树人的,和“鲁迅”一样,用的是母姓。惭愧的是这个模仿大文豪的笔名一直没有变成铅字。
    第一次变成铅字的笔名是今天用的这个。因为只省略了一个姓,所以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是笔名。但随着发表的豆腐干数量逐渐增多,这个名字却被变得越来越象笔名了——虽然我每次在稿子的尾部留下姓名和地址时总是一笔一划地丝毫不敢马虎,但在不少退稿信和用稿后邮寄样报样刊的信封上,甚至稿费的汇款单上我的名字却常被写成了“坤宁”。记得我的第一个组诗在《东海》1984年9月号发表前,该刊在《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要目预告中也错成了“坤宁”。对这个来自不同地方出自不同的书写者之手的相同错误,我百思不得其解。一直到那次看了电影《垂帘听政》之后才有所省悟,那些负责通联的同志莫非都是熟悉清史熟悉慈禧和“坤宁宫”的老先生吧?
    “Woods”是我唯一的英文笔名,因为wood是木头,加上一个s就变成了复数,双木成林,原意是作品如树般长成一片绿色的大森林。还有一个只用过一次的笔名也和这个英文笔名有关。3年多前, 晚报“聊天室”版创办伊始,我第一次用伊妹儿寄了一篇题为《儿子和方便面》的小文,在稿子结尾羞答答地署上了“Woods”5个字母。罗编为避网上摘录之嫌,在即将截稿又联系不上我的情况下,自作主张将“Woods”音译成了 “伍之”。因为这个名字没有一点让我喜欢的理由,它的第一次就很自然地成了最后一次。
    其实笔名只是笔的名字罢了,用笔名不用真名是作者为了掩人耳目,也是患得患失的表现,还有呢就是怕有人会在自己虚构的故事中对号入座。就拿本人来说,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笔名以外,其实还有许多,有的偶尔用,有的经常用。经常用到的还有什么笔名呢?嘿,不告诉你了,否则这笔名不是白取了吗?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作者投笔从键改用电脑创作,作家作者将成为键家键者,笔名也将成为历史而被键名什么的所替代。

               (原载2003年6月6日《金华晚报》第10版)

 

                                                               

首页>>最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