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发表

 

(诗评)

海子  海子

林 子

   第一次听松涛是1989年的秋天,在庐山五老峰的某一个山坡,某一片松林。就在我为又征服了一个山峰而欣慰,喘息着擦拭脸上如雨的汗珠时,耳边突然传来一阵浑厚宽广的呼啸声。同行的宫辉兴奋地叫喊起来“听!那是松涛!”。
    在松涛大提琴般共鸣声的伴奏下,宫辉接下来告诉我的竟然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你知道吗?海子自杀了!那可是中国诗坛的一大损失啊。就像我第一次听到松涛一样,那天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海子英年早逝的噩耗。就这样,在互联网才刚刚萌芽的年代,一个诗人去世的消息时隔半年多才传到我的耳中。
    此刻,在北风呼号的季节里,我双手翻开中国画报出版社的《海子经典诗歌》,这本精装本诗选的第一首即是已经编入高中语文教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今天活得并不幸福,“明天”可以是我们今天不努力的理由,却常常是我们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看似简单,但真的要实现起来也并不容易。陶渊明可以“解甲归田”,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年“跳出农门”的我们如今却再也回不去了,再也无法把如今的“居民户口”变回“农村户口”了。而假设实现了“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但无法实现“周游世界”,还算不算“一个幸福的人”呢?如果能够“周游世界”了,但没有一所“面朝大海”房子,能感受到幸福吗?要知道如今一个年轻人别说拥有一所房子了,就是拥有一个单元的房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在能看得见大海的地方拥有一所房子那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要求不仅在今天很困难,即使在22年前,对海子来说也是一种奢望。他虽身为大学老师但工资并不高,而且还要为贫寒的家里提供经济支助,要寄钱给父母购买种子,要给弟弟付学费,甚至还买过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但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他自己的宿舍里却一无所有。
    海子为什么要选择自杀来结束年仅25岁的生命?20多年来一直没有定论,至今还是一个谜。他的好友西川说,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他曾于1986年自杀未遂。在他的一些诗中曾反复、具体地谈到死亡,从中可以觅见他自杀的精神线索。我也在《海子经典诗歌》中找到了一些佐证:第24页《草原之夜》“那是一片冬季的草场/草长得不高,但很兴旺/我的头颅就埋在这里……”第91页的《两行诗》“海水点亮我/垂死的头颅”、“我是黄昏安放的灵床:车轮填满我耻辱的形象/落日染红的河水如阵阵鲜血涌来”第180页《在家乡》“……在危险的原野上/落下尸体的地方/那就是家乡/我的自由的尸体在山上将我遮盖/放出花朵的羞涩香味”其中《两行诗》对他后来的死描述得如此清晰——诗人最后正是选择了钢轨和车轮作为自己的灵床。
    面对窘迫的生活,面对诗歌同行的非议,面对女友和家人对自己创作的不理解,海子终于在1989年3月26日日落时分在山海关卧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好友西川说:“在那个黄昏,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
    写了小说《永别了,武器》的海明威自己并没有告别武器,最终用一支步枪对准了自己。而从屈原到老舍、徐迟,从莫泊桑到杰克•伦敦、叶赛宁,古今中外选择自杀的作家诗人不计其数,年轻的海子终于也成了其中的一位。
    25岁,海子永远25岁,海子没有衰老过,海子永远年轻。而在我心中关于海子的记忆,始终伴随着宫辉低沉的述说,还有庐山五老峰那一阵紧过一阵的松涛的呜咽。
 

     原载2012年4月12日《上海铁道》报第4版 

                                                              

首页>>最新发表